发布时间:2025-10-15 17:02:16    次浏览
事茶淳俗文/余悦王柳芳近些年来,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热门话题,各种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茶文化节接连不断,各地茶叶博物馆、茶艺馆相继兴起,茶艺、茶道、茶礼、茶仪表演百花争艳,茶叶论著和书刊空前繁盛,中国茶艺一时繁花似锦。茶艺不但是日常生活的享受, 更可令人从中再重拾深远的精神文化。要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茶饮,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茶不仅是饮料,更是一项蕴含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如何在全民中普及茶的知识,提高全民对国饮的认识就成为我们茶叶界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1977年在台湾诞生了第一家现代茶艺馆,1980年“陆羽茶艺中心”成立,努力从事茶艺文化的复兴,茶艺风气渐开。大陆在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的倡导下,1982年杭州西子湖畔建立了“茶人之家”,成为大陆首家现代茶艺馆,“茶人之家”致力于传播和弘扬中华茶文化,出版了刊物《茶人之家》,1989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首届中国茶与文化展示周”,从此,大陆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茶艺馆随之在各地纷纷兴起。一时之间,茶艺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得到众人的瞩目。 表演性茶艺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展示出了多姿多彩的风貌。既有汉民族的茶艺表演,又有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既有从民间收集整理传统的茶艺表演,又有新编创的茶艺表演。无论何种表演,都和中国传统的茶艺息息相关,是中国茶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茶艺馆还有特色茶艺,如上海宋园茶艺馆创造的“三清茶”、“五珍茶”;杭州悦纳红茶馆自创的数十种调味红茶;长沙银苑茶艺馆推出了“姜盐豆子茶”、“擂茶”等。 在一些大城市,相继开展的少儿学茶艺活动,就是在少儿中开展的从小普及茶知识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这项活动的展开,受到家长、教师及学生们的欢迎。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上海黄浦区少年宫首先在1992年就开创了首期“茶的故乡在中国”的少儿茶艺培训活动,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使少儿茶艺成为上海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1996年2月,杭州市的少儿茶艺活动紧随之后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许多小朋友已取得了“小茶人”资格证书。在学习中,同学们通过泡茶敬茶,学习礼貌,学习尊敬他人,通过友谊茶会(无我茶会)培养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同时通过学习,养成了从小饮茶的良好习惯,在学习茶叶知识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茶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中国和日本、韩国,进一步加强了茶文化交流。而新加坡、马来西亚也以喝中国茶、学习中国茶艺为荣,甚至美国、法国也有一些人员对中国品茗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和交流。这一时期,茶文化交流更成气候和规模,多表现为双向度的交往与交流,品茗艺术成为最具亲和力的纽带。更可喜的是,许多海外人士积极参与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茶文化研讨会和茶事活动,加强了对双方学术研究、学术兴趣、学术进展的了解,促进了茶文化的学术对话。中国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应邀到国外讲授茶文化课程,参加国际性的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能够更多地放开眼睛看世界。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茶艺更展现出迷人的风采,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加广阔的前景。这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规范茶艺,创新茶艺,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托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陈文华、余悦教授主持制订《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主编全国统一的《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这个标准考虑到中国茶艺的深厚传统,也考虑到茶艺发展的现实状况,又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凡是在茶艺馆工作,或是准备从事茶艺事业的人员,都要获得茶艺师的等级证书。现在,这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扎扎实实地继续下去。第二,中国茶艺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充实。许多院校开设了茶艺课程。特别是中国最大的茶艺人才培养基地——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茶艺专业,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中专文凭的专业茶业人员。在上海已经把茶艺课程作为中小学课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少儿茶艺的兴起,将为中国茶艺筹备众多的优秀后备人才。第三,中国茶艺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目前我国已有一批专业的研究茶文化的研究人员,对茶艺的状况、茶艺的发展、茶艺的未来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茶艺,也提出了更多的新的看法。学术的深入,必将为中国茶艺的发展增添后劲。此外,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一批有实力的茶艺表演队伍。如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茶艺表演人才,编创了包括历史系列、民俗系列和民族系列等一系列茶艺。同时,各地陆续举行了多次茶艺比赛。这些,也都极大地推动着茶艺今后的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随着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和谐,随着人们对于茶给心灵所带来的愉悦更深刻地体验和感受,中国茶艺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更加不同凡响的风貌!**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END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悦读茶书会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欢迎关注!更多阅读,敬请期待点赞是动力 打赏是鼓励赞赏人赞赏